日期:2024-11-02 18:50:36
李白的《静夜思》是家喻户晓的一首诗,也是流传千古的一首诗。
这首诗最动人的地方就是它自然平淡,含蕴绵绵,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调。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这首诗里会出现两处误解,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这诗中的含义和李白当时的处境。
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在唐朝开元15年,也就是公元727年,李白所处的地点是在现在的湖北安陆。
李白当时是处于唐朝的生活环境当中,房屋的结构和我们现在房屋的结构其实是不一样的。
唐朝当时墙上的直棂窗和高处设置的翁窗,都很难看到庭院当中的事物,也很难看到月光,再加上以前的窗是用纸糊的,很难透光。
所以要看到月光,李白是要走出来的。
“床前”所代表的意义并不是指李白坐在床上,“床前明月光”所指的诗词的意境是指秋夜月明之下,仅有水井的庭院当中看到的月光,而不是指李白在自己寝卧当中的床上看到月光照射下来。
《辞海》当中就有记载,古籍当中的床指的是井边的围栏,因为井边的围栏像床的样子,所以这是一个暗指,象征比喻的意义而不是真实的床。
《古乐府·淮南王篇》当中别有指明,后院凿井银作床,指的是在后院当中的井边月光照下来井栏的影子形成一个特殊的床的样子。所以在古代,他们所说的床并不是真正的床,而是井边的栅栏。
这是人们最容易误会的第一个事。
第2个误会是“疑”,很多人认为这个词代表的是怀疑,把这句话翻译成怀疑地上有霜,但其实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月光比喻成地上的银霜,这个字在这里的翻译是比喻比拟,就比如说仿佛、好像、似乎等等这样的词语。
“地上霜”也会让人误会地上有雪,其实霜和雪不是同一个东西,雪的颜色是白色的,霜的颜色就是透明,霜落在这个物体上,它更多地像现今的玻璃一样,它能够反射这些光芒落在不同的物体上,反射的光芒不同。
雪它会覆盖整个物体的光芒,霜比较薄,雪是下得比较厚的,这里其实就是结合了当时李白所处的情境。
李白是在秋夜朗月下写下的这首诗,只有秋天的末尾才能看到打霜这样的景色。李白是结合当时的景色自然地比喻自己看到的一切。
“举头”就说明当时的李白并不在屋子内,他就解释了第1句话,床前明月光的床一定不是卧榻。也是和前一句话相互呼应,同时解释了李白所处的地方的凄凉。
这句诗是从侧面说明了李白被贬的地方,非常的荒凉。在影视剧当中也有很多表现的地方,就是在很贫困的地方,一定会有井,一些士族有井的地方,都是下人住的地方。
“低头思故乡”这句话点明了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同时也表达了这种思乡之情其实是辗转难眠的,躺在床上不由就想起自己的故乡,也很难压抑自己不去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把整首诗的情境意境还有场景全部联系起来,你就会发现有一幅非常美的画作呈现在你的眼前:一个诗人彻夜难眠,走出来的时候凝望着月光,本来是非常美好的一幕,低头的时候却垂泪他乡,心里头的思念再也压不下去。
只有理解了整首诗所被误解的地方,我们才能够对李白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所表达的情感进行深入的了解。
人只有在最悲伤的时候,看到美好的事物才会联想到悲伤的事,才会想到心里头杂乱无章的思绪。